压题图片:吉隆口岸边检人员正在检查出口尼泊尔的小商品。 本报记者 李洲 次旺 摄
本报记者 刘倩茹■导读
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实施无疑为有近4000公里国境线的西藏发展外贸经济提供了契机。
尤其是近年来,随着口岸建设及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快加大,西藏融入南亚大通道建设明显提速,对外贸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,对外贸易额逐年攀升,海陆空“三位一体”多渠道全流通的立体化运输格局逐步形成。到目前,全区贸易伙伴已遍及全球61个国家或地区,参与进出口企业达到71家。据海关统计,今年前三季度,我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47.28亿元人民币,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.1%。
“一带一路”是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新举措。西藏南边和西边与缅甸、印度、不丹和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,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全长近4000公里的边境线。拥有这么长国境线的西藏,无疑成为实施这一重大举措的重要节点,也为西藏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。
据海关统计,今年前三季度,西藏自治区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47.28亿元人民币,与去年同期相比(下同)增长22.1%。其中,出口总值21.32亿元,减少2.5%;进口总值25.96亿元,增长54.1%;贸易逆差4.64亿元。
边贸交易成果丰硕
10月的吉隆沟口岸,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,与2013年相比,已有了较大变化。“口岸越来越繁荣,建筑变多了,楼也变高了。”游客李女士说。
吉隆口岸距尼泊尔腹心发达地带较近,距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85公里,中尼公路吉隆段的对接距离只差30余公里,其中我方20多公里。2017年4月,国务院批准西藏吉隆口岸扩大开放为国际性口岸。
前三季度,自治区贸易伙伴遍及全球61个国家或地区。但对尼泊尔贸易总值达到了17.3亿元,占自治区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6.6%,尼泊尔稳居全区第一大贸易伙伴国,双方产业链深度融合,务实合作成果显著。
值得一提的是自治区与老挝双边贸易表现亮眼,贸易额达2.37亿元,一举跃升为自治区第四大贸易伙伴,填补了双方贸易空白。
构建全方位运输格局
“4·25”地震樟木口岸关闭至今,西藏自治区部分外贸企业和尼泊尔采购商纷纷转由从广州、上海、宁波等较大的航空和海运港口报关,并通过空运和海运等其他运输方式开展中尼贸易,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采购、报关、仓储、物流、船运等通关链条。
“今年7月,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改革正式切换,企业可以更加自主便利地选择报关地点和进出口岸。自治区外贸长期依赖的传统陆运方式比重下降,航运、海运等更加快速、便利的现代化运输方式比重相应上升,自治区外贸立体化运输格局正逐步形成。”拉萨海关相关负责人说。